燃油车的终局已定?2025年淘汰赛加速,但市场分化暗藏变数 政策“紧箍咒”加码:燃油车技术门槛被判“死刑”
2025年,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。中国工信部2024年发布的燃油车油耗新规,要求2026年起百公里油耗需低于3.3升,而当前主流燃油车型普遍超标,这一政策被业内视为对燃油车的“终极审判”。与此同时,欧盟、美国等市场计划2030年后禁售燃油车,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。例如,阿尔法·罗密欧、宝马等品牌已宣布停产经典燃油车型,转向纯电及混动市场。
然而,燃油车的退场并非一蹴而就。政策虽严但市场分化显著。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首破50%,但同年12月燃油车销量反超,全年占比仍达47%。燃油车在可靠性、续航稳定性及维修便利性上的优势,使其在越野车、豪华车等细分领域仍占据“基本盘”。长城汽车甚至计划推出4.0T V8发动机,大众、宝马则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燃油车竞争力。
市场博弈:新能源加速替代,燃油车“以退为进”
新能源车的崛起势不可挡。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预计突破2000万辆,中国市场或贡献1650万辆,渗透率超55%。政策补贴、智能化配置及成本优势推动新能源车快速普及。比亚迪、特斯拉稳居头部,蔚来、小鹏等新势力通过智驾技术下探至10万级市场,加速行业洗牌。
但燃油车并未坐以待毙。国七排放标准倒计时下,车企通过技术优化寻求突围。例如,马自达研发热效率50%的Skyactiv-3发动机,配合轻混系统满足排放要求;丰田则押注混动技术,新势力车型订单量一度破万。此外,政策推动的“以旧换新”补贴,短期内刺激燃油车销量反弹,2024年底环比增长4%。
混动成过渡主力,固态电池或改写格局
在电动化与燃油车的拉锯战中,混动技术成为关键过渡方案。2025年,插混及增程式车型预计占新能源市场近50%,销量超800万辆。这类车型融合燃油与电动技术,兼顾续航与成本,成为消费者折中选择。
更颠覆性的变革来自电池技术。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,预计2027年将率先搭载于豪华车型,续航可达1000-2000公里。尽管成本制约其普及,但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布局,或推动其2030年前后进入主流市场。
替代趋势不可逆,但“共存期”或超十年
专家普遍认为,燃油车淘汰是政策、技术与市场博弈的结果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,2030年新能源车市占率或突破90%,但燃油车退场需经历漫长过渡。燃油车平均使用寿命为10-15年,即使2025年停产,其存量将延续至2035年。
短期内,燃油车仍将在商用车、高端性能车及海外市场(如亚非拉地区)保留份额。而传统车企的生存关键,在于平衡电动化投入与燃油车技术优化。例如,奔驰依赖燃油车利润支撑转型,但国七标准带来的研发压力可能延缓其新能源进程。
2025年的汽车产业,正从“电动化狂奔”转向“高质量发展”。燃油车的退场并非简单替代,而是产业链、消费习惯与政策协同的复杂进程。对车企而言,唯有拥抱创新、精准定位细分市场,方能在变革中立足;对消费者,多元技术路线将提供更丰富的选择。这场淘汰赛的终局,或许不是非此即彼的胜负,而是新旧动能共生的新生态。